凤尾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义助学的启示 [复制链接]

1#

“道义助学”的启示


“于遥”是浙江余姚的一位民营企业家,4年来共出资80万元,设立助学基金,资助家庭困难的余姚籍大学生。“于遥”唯一的要求是,受助者签订一份“道义还款协议”,等到有偿还能力时把还款用于资助别的贫困生。(据《现代金报》8月10道)


这样的“道义还款协议”,显然没有任何法律上的约束力,受助学生还不还、 怎样还、还多少,完全自由自愿,全凭他能否坚守道义。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受助大学毕业生交出了一份诚信的答卷:至今年7月,先后有49人接受了资助,有13名学生已经毕业参加工作,共偿还了1.3万余元。同比其他基金,“于遥”的“道义助学基金”运作情况良好。


显然,“道义助学基金”能够成功运作,其关键因素正在于“道义”二字,而这种道义首先来自资助者“于遥”。“于遥”不仅每年拿出20万元无偿资助贫困生,而且甘愿“隐姓埋名”,既不图利也不图名,这是何等让人敬重的道义!我想,正是“于遥”身上巨大的道义力量,正是这份无私的爱,才感动了受助学生,才让他们以道义回报道义,坚守着这条既脆弱又坚韧的道义防线。


由“于遥”的“道义助学基金”,我想到了一些单位和个人的捐资助学活动,尤其是一些商家,拿出来的钱不多,闹出的动静却很大,又是媒体宣传又是搞捐赠仪式,这几乎成了一些企业广告投资的新途径。这种图名图利的捐资助学活动,已经悄然偏离了“道义”的本义,我想那些为了得到捐赠而不得不在捐赠仪式上、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不得不诉说感激之情的受助大学生,他们内心感受到的可能不是道义,不是人间的温暖和爱,而是世态炎凉的沉重阴影。


由“于遥”的“道义助学基金”,我还想到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规定了明确的还贷时限,大学生毕业后必须在6年内还清全部贷款。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有些毕业生月薪只有几百元的情况下,要他们在6年内还清大学4年所贷款项,显然勉为其难,这也正是助学贷款拖欠率、违约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相比“于遥”的“道义助学基金”,国家助学贷款似乎少了一些人情味儿,而少了人情味儿的助学贷款,纵然有法律上的约束力,还是难以让受助贫困生坚守道义。两厢对比,不能不让我们有所反思。


道义,在一些人眼里也许一文不值,可是“道义助学基金”的成功运作让我们看到,在大多数人眼里,特别是在年轻学子们的眼里,道义却重若千金。道义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有的时候,它的力量超过了任何法律的约束,因为法律只能约束一个人的行动,而道义却能“约束”一个人的灵*。维系社会秩序的最重要力量,往往并不是法律,而是深藏于人们灵*深处的道义和爱心。相信道义,相信爱心,用道义和爱心的力量去感化人,去“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许就是“道义助学基金”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晏扬 发布时间: 2005-08-12 11:36 来源:河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