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菌的喜剧 [复制链接]

1#

二十万吃货的精神故乡

周末,又是分享旧文的时间。正是吃菌子的季节,就找了一篇五年前的文章,关于菌子,加了一些新文字,送给你们。

那时我刚创办深夜谈吃不久。上班之余,写写对于吃的回忆与感受。本来只是自得其乐的举动,试着放开投稿,居然有许多读者响应。到后来,深夜谈吃的编辑工作交给sake,我从编辑变成作者和读者的身份,看他和其他朋友一起做着做着,好几年就过去了。

就让这篇文章,带我们回到五年前那个夏天吧。希望继续收到你们的投稿。

——韩磊

-正文-

汪曾祺先生曾撰文大赞作为食材的云南野生菌。可惜的是,以前去云南不方便,只有望文兴叹的份。更可惜的是,现在去云南倒是方便,野生菌却也稀罕起来。云南人把各种野生菌统称“菌子”,人工养殖的菌类,不配享有这个尊贵的名字。早先只养殖凤尾菇,后来也有草菇、平菇什么的,但只一律叫做“人工菌”,处于食用菌类鄙视链的最下层。

菌子是典型的季节性食品,雨季才有,真是应了「不时不食」的古语。记得几十年前,入夏以后,市场上就大量出现野生菌的身影。现在也有速冻的,若不是想吃得厉害,还是不要碰的好。

一种牛肝菌

能人工培植的食用菌类,不算很多。最好吃的菌,至今没有办法人工培植。松露即是一例。《舌尖上的中国》提到的松茸,亦是一例。除了松茸,云南还有其他鲜美的野生菌类。其中,鸡枞可能是省外朋友比较常听到的。鸡枞在有些地方被叫做三塔菌,鲜食的话,用红椒丝和几片云腿同蒸,汤汁用来下饭,极为鲜美。

和其他菌类不同,鸡枞附生于树林中的白蚁巢上。广东亦有差不多的菌类,因生长于荔枝林,故名荔枝菌。曾与好友漏夜驱车去从化,找果农带路,拾得三数斤。再开车回家,已经凌晨五点。睡个回笼觉,起身沐浴之后,给荔枝菌也脱衣(削去表皮)洗澡。泥垢尽去,显出一身白净来。分作两半。一半蒸,另一半用蒜片青椒爆炒。午饭就这两个菜,半锅米饭消灭殆尽。

半夜去荔枝园中挖菌子

菌子不耐久储,没有冰箱的时代,云南人将鸡枞洗净撕成条,用菜油炸透。吃面时,不必肉臊,挾一筷子油鸡枞做面码,咬到嘴里又韧又香,堪比顶级伊比利亚火腿。做凉拌菜的话,拍*瓜也好拌莴笋也好,鸡枞油能令它焕发一种无可比拟的光芒。

烹调最麻烦的是干巴菌。菌体细小,与泥土混为一体,清洗极费力。也用青椒炒,异香扑鼻,嚼起来,你会发现没有语言可以形容它的美味,之前洗它的一切艰辛都变成了值得付出的苦役。要我说,干巴菌的美妙,完全不输给松露。价钱也美丽,如今大概也得上百元一公斤了吧。嫌贵的话,少买一些,用来炒饭也是好的。

我比较喜欢吃青头菌。青头菌肉厚味淳,最宜与蒜片、青椒同炒。高温之下,会渗出粘稠液体,至为鲜美。香港经济腾飞那些年,港人曾爱上“鱼翅捞饭”。其实鱼翅本身没什么可吃性,好吃的是那盅千锤百炼得来的浓汤。青头菌就不一样,菌体足具弹性的口感,为汤汁捞饭增添无上乐趣。

青头菌

人工菌也并非完全不可吃。比如茶树菇,竖向撕开成两、三条,像蒸鸡枞一样,覆以上好云腿,沸水蒸上十分钟,就是一味好菜。菌体吸收了火腿咸香油脂,又有嚼劲,真是比广东“频伦鸡”更方便快捷的菜式。

野生菌爱好者,最好不要到野外自己采摘。就算是常见的荔枝菌,也容易与近江粉褶蕈相混淆,每年广东都会吃翻多人。云南人爱吃的见手青,若不烹至全熟,食用后会产生幻觉,看见小人飞舞。还听说有一种菌类,外貌平平无奇,味道鲜美,只是含有某种神经*素,食用者往往大笑不止,至死而已。这算是菌的喜剧,可就是人的悲剧了。

文/韩磊

图/adege,_Alicja_,skeeze,韩磊;遵循相关知识产权协议使用

BGM/采蘑菇的小姑娘-李志

▼点击图片,为世界杯加菜

你想与20万吃货分享你的美食故事吗?欢迎给我们投稿~投稿邮箱等待着你的故事:tougao

tonightfoo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