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能忍,我不能 [复制链接]

1#

“鸡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曹操的想法,杨修的说法,让鸡肋成了个形容词。虽然我坚持认为沈阳烤鸡架还是香的,但考虑到三国时期怕是没有孜然的,所以曹操虽然去过辽宁,杨修应该也没猜错曹操的想法,不然死的可真冤。

曹操的鸡肋指的是哪呢?

汉中。

鸡肋这个典故发生在曹操跟刘备对峙汉中时。汉中这地方真的鸡肋吗?

真空环境下看,汉中肯定不是鸡肋,因为他是关中与益州的缓冲地带,不管是刘征曹,还是曹征刘,你总得先把汉中拿了再说。对于刘备来说,汉中不但不是鸡肋,还是益州的屏障,不收进自己口袋,睡觉都不踏实。

但曹操的情况不太一样。汉中让人难受的地方是,它跟关中之间隔着秦岭,诸葛亮北伐费劲,反过来,曹操给汉中给养也费劲。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打仗有一半打的是后勤,曹操养着汉中这块飞地,就好像玩WAR3达到80人口之后,10份资源6份用作维护,有点耗不起。反过来,即使曹操不要汉中,刘备想从秦岭那边打过来,也不容易。

那位要问了——将来呢?

既然汉中是益州屏障,曹操要一统天下,早晚都要占这个地儿。

这话不假,但这个时期算是曹魏的虚弱期。赤壁之战已经把曹操一统天下的进度条打断了,曹魏再次转入攻势不是一时半会能做到的事情。曹魏集团东边要应付孙权,西边要应付刘备,中间还有个关羽,自己内部也不稳定,先保住基本盘,养精蓄锐,把机会留给未来,这算识时务者为俊杰。

简单说,战略性放弃本赛季。玩命争一个汉中,然后被关羽或者孙权吊打,那也没意思。

但是吧,心里想撤兵,脸上挂不住。为了汉中牺牲已经不小,难道说不要就不要了?

对指挥官来说,清晰战略得失当然是第一位的,稳定*心却也同样重要,可这两件事往往有矛盾。*心就是大众心理,大众懂战略吗?

大众中的个体懂——你看,杨修就懂——但大众作为一个整体是没有理性的,你跟大众解释战略没用。并且,大众情绪太容易被一时的成败得失影响,还会被各种节奏带得左右摇摆。

好在,治*有纪律,有*法。曹操不想打了,*心不能乱,杨修你小子自作聪明是不是?

正好,杀你稳定*心。

失败的时候就得斩个人,找人背锅也好,杀一儆百也好,总而言之,你得给大家一个交代,让大伙的情绪有个发泄的地方。

放到现在的体育圈,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所以,杨修冤枉吗?

他不冤,因为我们都知道,杨修之死可不是只因为鸡肋这一件事。杨修算得上中国历史上的梗王了,鸡肋之外,“一人一口酥”,“门活阔”,各种猜字谜都是杨修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有相同的性质——秀智商。

小时候看到这些故事,以为曹操是个心胸狭隘之人。杨修恃才放旷不假,但这错误也就是上课没举手抢着发言的水平吧,不至于被找家长。但老师告诉我们,低调谦逊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好孩子需要继承。于是,每次考双百的时候,我们都得摆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结果又被人说成了虚伪,心机。

哎,你要是不平庸一点,但真挺难合群的。

扯远了。

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恐怕是站错了队伍。我们知道,曹丕与曹植之间的曹氏继承人争夺战,最后是曹丕赢了,而杨修是曹植这边的。但那位要说了,“可杨修是被曹操杀的,不是曹丕杀的啊?”

先别急,听我说。

咱们先说曹植这个人。

曹植我们太熟啦,“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简化版)”《七步诗》放到现在NBA,还没被吹走步,曹植一首诗给你做出来了,你说牛不牛?

曹植还有一篇《洛神赋》,什么“凌波微步”,“气若幽兰”都是出自于此。建议所有单身男青年全文背诵(认真脸),因为这文章随便摘两句出来,可助你泡妞事半功倍。

“文采风流,狂放不羁”,差不多是对曹植最简单也最准确的评价,那是绝对的聪明人形象,聪明人谁不喜欢呢?

反过来再看曹丕。曹丕也有才,*治、*事、文学都有成就,论纯本事,那可比曹植大——就是健康情况差了点——曹操最后选了他做继承人。但可能是为了跟曹植的逼人才气形成对比,影视作品里的曹丕,大多是个看起来憨厚老实的形象。

一个不羁,一个老实,以杨修这个性,他会喜欢谁?

那还用问吗?聪明惜聪明,都是喜欢秀智商的主,当然要抱团秀智商啦。

杨修的那些典故是不是真的,说实话,历史故事这玩意你领会精神就好,别纠结。但杨修帮曹植揣摩曹操心思,那怕是一定的,以这俩人的个性,揣摩到了又都藏不住,逮到秀的机会肯定不放过,他们可没有曹丕那种沉稳厚重的品格。在中国古代当*治家可不是现代当美国总统,不是你会演讲,会发推特,嘴巴大,会说车轱辘话就能忽悠住大众的,关键还是有没有真本事。

谁有真本事,谁是曹魏的未来,那是很自然的,曹操又不傻的。那么既然已经确定了继承人,对于曹植公子这一派的人物就得清理一下,避免将来再出现内讧争夺。于是,杨修秀来秀去,终于被曹操逮到了机会,咔嚓,解决了。

所以,说来说去,看来杨修还是死在秀智商上了。

“杨修之死”是我们最熟悉的故事啦,小时候体会不深,现在回头看,除了做人要低调谦逊之外,发现这个故事还从多个角度讲了多个道理,每个道理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丢掉鸡肋并不容易:

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在我们面临这样的两难的取舍时,想要下决定做决策是很难的事情。虽然冷静下来的时候,我们能理得清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知道哪一边更重要,但真到做选择的时候,不甘心却是人们常有的心理,而不甘心往往就会让我们额外的付出成本。及时割肉的勇气,我们大部分人都缺少;

放弃只需要一个理由:

所以,在做两难决策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往往只是一个下决心的理由,这个理由根本无法解释我们的决策,但它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比如,分手只需要一句狠话,但在这句狠话之前,往往裂痕已经难以愈合。

失败需要有人担责:

大众的情绪需要一个发泄口,这种发泄有时候是非理性的,但却很难避免。杨修的例子可能还不够准确,更准确的是曹操杀粮官的故事。曹操征袁术,粮草不足,士兵吃不饱有哗变的风险,于是曹操让粮官背了锅。面向公众的工作往往是在风口浪尖,个人的行为并不是公众不满的根本,但公众需要干掉一个标签式的人物去稳定情绪。

电视剧《*师联盟》里,杨修在临刑前,跟司马懿说:

“你可知,你我有什么分别,你能忍,我不能。我在那边等着你,若你能忍到最后,过来告诉我,那时走与此时走,有什么分别.......走啦......”

这竟是这部电视剧里,我最喜欢的一场戏。

这是艺术升华后的杨修,不是历史上的杨修,但这个杨修我喜欢。他没扭扭捏捏,走得堂堂正正。

是的,忍到最后,也许你就是司马懿。

但你能忍,我不能。

静易墨

谢谢大家的支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