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僧格林沁八旗最后的荣光,在北方长城的 [复制链接]

1#

夜色深沉旷野无声

纵马、狂奔、坠地、然后继续漫无目的逃亡……

迷失在麦田里,连滚带爬的男人,终于还是无力地跌倒在泥土之中,鼻翼快速的翕动,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浑身传来的剧烈疼痛。

左肩和肋下几处狰狞的伤口,此时已皮肉翻卷,鲜血横流,生机似乎也正从破碎的衣衫中慢慢向外流逝。

周遭影影绰绰的树、远处或浓或淡的山,麦叶在晚风中轻轻舒展,偶尔几声清脆的虫鸣,在静谧的夜里宛如天籁,初夏的夜晚,男人躺在浩瀚的麦田里,仰望着夜空中几乎和家乡草原一样的繁星,从未觉得生命如此美好。

突然,一张稚气未脱却写满怒容的脸出现在头顶上方,阴影之中,对方手上的利刃在月色中泛起瘆人的蓝光,望着向自己胸口袭来的尖刀,男人缓缓闭上了眼睛……

年5月,八旗最后的名将,被誉为满清“国之柱石”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于山东曹州为捻*所伏,全*溃散之际,慌忙藏匿于麦田之中,为捻*小将张皮绠所杀。

逆袭:从贫苦牧童到皇亲国戚

年,僧格林沁出生在一个败落的蒙古贵族家庭,其祖上无比勋贵,乃是成吉思汗之弟拙赤合撒儿。

只是时过境迁,到了他这一代,家势日渐衰微,作为大家族的边缘旁支,实则与贫农无异,因此,年幼的僧格林沁不得不跟随父亲,替富人放牧,方能换得一时温饱。

王朝更迭,家族败落,再纯正的血统也不会比几个廉价的馒头来得实惠。拥有着“博尔济吉特”尊贵的姓氏,顶着“*金家族”后裔的光环,现实中的僧格林沁,也只不过是一个面色黝黑,皮肤粗砺的贫苦牧羊娃。

西伯利亚南下的寒冷季风里,终日与牛羊为伍的蒙古少年,即使在北方草原最炽烈的阳光之下,也从未做过一次逆天改命的白日梦。

但奇迹突然出现在他15岁那年,遥远京城中一位蒙古王爷的离世,彻底改变了僧格林沁的人生。

年,科尔沁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济病逝,因其膝下无子,道光皇帝便亲自出面,为其在理藩院送呈的十六位族侄中选择子嗣,延续香火。

在此之前,甚至从未见过这位远房叔叔的牧羊少年,因为仪表堂堂,落落大方,竟意外被皇帝选中成为郡王嗣子,并于同年承袭多罗郡王爵位。

关于僧格林沁的脱颖而出,其实还有一段传闻,郡王的遗孀前晚做梦,有一老喇嘛送来一只黑虎,并嘱咐道:“我将它交还给主人家,您要好好的对待他。”没想到第二天便见到了皮肤黝黑、虎头虎脑的僧格林沁。

这位郡王的福晋可是大有来头,她是先帝嘉庆的三女儿,当今天子爱新觉罗·旻宁同父异母的姐姐——和硕庄敬公主。

这样一来,僧格林沁不仅由一名放羊娃一步登天成为了大清的郡王,甚至还因为嗣母的缘故,成为了道光皇帝的外甥。

因为这层“甥舅关系”,年少的僧格林沁得以和爱新觉罗的众多皇子们一起学习,也不知是上天眷顾还是这个蒙古少年确实与众不同,道光皇帝对这个实际上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外甥格外宠爱。

年,十五岁的僧格林沁刚刚袭爵不久,同年十二月,便奉命在御前行走,旋即赏戴三眼花翎。

年八月,赏用紫缰。年,赏穿*马褂。道光十二年(年),奉命掌管火器营。

道光八年(8年),僧格林沁成年,皇帝亲自为其赐婚,岳父多罗贝勒文和,顺治帝裔孙,源自圣祖康熙长子一脉,从此,年轻的科尔沁郡王和爱新觉罗皇室更是血脉相连亲上加亲。

二十四岁时,僧格林沁升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后扈大臣,为武官正一品。

年到年,历任正蓝、正白、镶红三旗蒙古都统,年,又先后出任镶白、正红两旗满洲都统。

恩赏纷至沓来,荣宠无以复加,伴随着大清皇帝一次次的青睐,年轻的僧格林沁如彗星般崛起于朝堂之上,成为北京城中最炙手可热的天潢贵胄。

对于僧格林沁在道光一朝所受无以复加的恩宠,《清史稿》用八个字做了最简单的总结——“出入禁闱,最被恩眷”

当然,如果不是处于晚清风云动荡的局势之中,僧格林沁可能也仅仅只是一个锦衣玉食、荣宠加身的普通王爷,但历史在年的路口出现了巨大的分叉。

成名:击溃太平天国北伐*

0年,道光帝龙驭宾天,年仅四十的僧格林沁成为四位顾命大臣之一,大行皇帝的灵柩之前,深感皇恩浩荡的科尔沁郡王,不觉泪流满面,发誓要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爱新觉罗的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年,20岁的爱新觉罗·奕詝从父亲手里接过了鸦片战争后满目疮痍的大清江山,这位希望“普天之下,丰衣足食”,并以此寓意作为年号的咸丰帝,面对的却是整个王朝多年以来最积贫积弱的局面。

帝国江河日下,垂垂老矣,南方各地的天地会起义还未扑灭,广西又闹起了太平天国的匪患。

年轻的皇帝殚精竭虑,调兵遣将、拨银筹饷,无奈当时清朝承平日久,作为国家的正规武装力量——八旗与绿营,*纪费驰、战力低下,面对太平*时根本无能为力。

短短两年,南疆蛮荒之地的星星之火,竟成燎原之势,一路由岭南的崇山峻岭烧到了江南的秦淮河畔。

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为直捣满清*龙,同年五月即遣悍将林凤祥、李开芳率两万太平*精锐出兵北伐。

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兵锋所至,沿途望风披靡,当年10月,便兵临天津近郊,剑指京畿。

太平*来势汹汹,京师朝野震动,北京城内更是人心惶惶,大量居民举家外逃。如果说之前的太平天国只是纤芥之疾,此时他已经成为了清廷的心腹大患。

但让咸丰倍感悲哀的是,满清这个崛起于马背之上的民族,早已没有了当年在白山黑水间纵横驰骋的风采,兵临城下时,庞大的帝国里,竟找不到一个可以信赖和托付的将领,绿营兵弁不过一群徒耗国家饷银的乌合之众,八旗贵胄又尽是些提笼架鸟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

绝境之中,咸丰帝将目光投向了科尔沁郡王,来自蒙古的僧格林沁,不仅骑射精湛,悍勇坚韧,而且对爱新觉罗的忠诚没有任何疑问,虽然没有经历过大型战争,但前几年指挥密云剿匪以及镇压科尔沁左翼后旗佃农起义,小试牛刀之下,已经显示出了不俗的指挥天赋和*事才能。

临危受命的僧王,以参赞大臣的身份,统领健锐营、外火器营、两翼前锋营、八旗护*营、巡扑五营及察哈尔各部官兵,离京平乱。

出征之前,对僧格林沁寄予厚望的咸丰帝,除了亲赐太祖努尔哈赤宝刀以壮*威外,更将最精锐、也是爱新觉罗压箱底的蒙古和东北骑兵一并交到表兄手中。

10月,太平*攻击天津失败,退守静海、独流两镇,并向天京求援。而擅长流动作战的北伐*困守孤城之后,便迅速被南下的清*包围。

初出茅庐的僧格林沁立功心切,主动发起进攻,但面对号称太平天国第一悍将的林凤祥,很快便败下阵来。

而北伐太平*虽势头迅猛,但长途奔袭之下已渐成强弩之末,此时孤*被困,外无援*,内乏补给,又适逢北方严寒忽至,生于两广的太平*战士食不果腹、衣难御寒,在北方风雪泥淖之中苦苦煎熬,形势每况愈下。

而与此同时,僧格林沁也吸取了之前盲目与太平*正面硬撼从而招致惨败的经验教训,并不急于进攻,而是采取长围久困之法,坐等林凤祥等弹尽粮绝。

其后,天京两次派兵北上支援均告失败,林凤祥苦等援*不至,眼见孤城危在旦夕,无奈选择冒死突围,此举正中僧格林沁下怀,一路衔尾急追,并将太平*再次围困于河北连镇。

一边是养精蓄锐的满蒙骑兵,一边是疲弊至极的北伐*,胜负的天平其实早已倾斜,5年月连镇告破,北伐*仅存的两千精锐全部战死,主帅林凤祥重伤被俘,后于京城受寸磔之刑而亡。

连镇大捷之后,僧格林沁又一鼓作气督*南下,将先行由连镇撤退至冯官屯的北伐副帅李开芳生擒。至此,太平天国北伐计划彻底失败。

此役过后,僧格林沁声名鹊起,咸丰帝更是龙颜大悦,早在5年正月,便晋封其为博多勒噶台亲王,同年四月,又诏世袭罔替。

扬威:大沽口痛击英法联*

19世纪中叶,晚清制下的中国可谓内外交困,多灾多难。

5年,虽然阻止了太平*北伐,迫在眉睫的危机暂时得以解除,但太平天国仍然占据东南半壁,在皖、赣各省还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而与此同时,6年英法联*在广州以各种借口挑起争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8年西方列强攻破大沽口,陈兵天津,逼迫咸丰帝签订《天津条约》,双方约定次年正式换约。

在武力下被迫屈服的咸丰帝,对《天津条约》中极其苛刻的条款相当不满,既希望次年能与西方列强重新沟通,同时为防英、法舰队再次入侵,又任命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会同礼部尚书瑞麟组织大沽和京东防务。

僧格林沁来到大沽口,深感责任重大,在实地了解情况后,抓紧时间训练水师并对大沽口的防御体系进行升级改造。

大沽口原本由多座炮台联合构成,但绝大多数火炮装备老化,而且炮位均固定朝向水面,一旦敌人登陆上岸,由侧翼发起进攻,炮台将完全失去作用。

有鉴于此,曾格林沁一方面增设炮台购置火炮,同时在炮台四周坚筑堤墙,堤墙之外开挖壕沟,竖立木桩。并在内河设置数条拦江铁链。

在僧格林沁的积极准备之下,短时间内,大沽口炮台的整体防御能力和战略纵深得到了极大地加强。

9年6月,不可一世的英法联*再次抵达大沽口,凭借着坚船利炮,面对清*府指定的公使进京换约路线,置之不理,强行要求经大沽口水路入天津,在遭到拒绝后,便以舰船开路,武力硬闯大沽口。

25日,英法联*12艘炮舰由入海口鱼贯而入内河,奇怪的是,大沽口各炮台此时却毫无反应、一片死寂。列强洋洋得意,自以为清*府早已吓破胆子,不敢抵抗,便开始着手清除水面之上的障碍。

随着英法联*的逐渐深入,下午三时,僧格林沁命令所有炮台同时开火,一时之间,白河水面硝烟弥漫、炮火连天。

大沽口内河水面狭窄,此时又正值退潮,为防止搁浅,英法炮舰大多抛锚静泊于河中,面对突然袭击,几乎成了大沽口炮台清*的活靶子。

再等起锚准备逃离,又因为部分舰艇被击沉,堵塞航道,加之当时的船只普遍较为笨拙,转向掉头都非常困难,清*的火力却越来越猛,仓促之间除了硬着头皮在江面开炮还击,就只能派出部队上岸,希望能由陆路夺取炮台。

但陆上因为僧格林沁的提前准备,遍布壕沟栅栏,而且沿途又多是芦苇沼泽,英法步兵困于泥泞之中,举步维艰,在清*枪炮之下损失惨重,铩羽而归。

最终,大沽口一役,耀武扬威的侵略者们遭遇惨败,清*炮台轻微受损、阵亡二十余人,却让敌人付出了伤亡近人的惨痛代价。

同时英法参战舰艇4艘被彻底击沉,6艘重创后失去作战能力,只有艘保存完好,最后还是在美国*舰的掩护之下,才得以狼狈逃离。

大沽口之战,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对列强的最大胜利,而此战过后,主帅僧格林沁的声望达到顶点,在晚清风雨飘摇之际,这样一位忠诚、勇敢并总能在关键时刻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王爷,已然成为爱新觉罗统治者在*事和心理上最为重要的防御力量。

忠勇朴诚,出於天性,名震寰宇,朝廷倚为长城。——《清史稿》

悲怆:八里桥的牺牲与坚守

惨败之后,英法列强不甘失败,于0年又集结近两万人马,卷土重来,第三次兵临大沽口。

所谓福兮祸所倚,大沽口这场偶然的胜利,让咸丰帝产生了可以与外国列强一较高下的错觉,并没有正确认识到敌我*事力量存在的差距。

而“战无不胜”的僧格林沁,在全国上下一片歌功颂德声中,也有些忘乎所以,自认为可以再次轻易地击败外敌,也忽视了大沽口的胜利既有突然袭击的侥幸,也有潮汐涨落、滩涂泥泞这些客观原因所发挥的作用。

英法联*有备而来,而咸丰君臣盲目自信又轻敌大意,除大沽口以外,未在相邻的北塘部署防御,结果大沽口轻易失陷,列强由此经水路进抵北京近郊通州。

通州一过,英法联*便可长驱直入京城,恐慌之中,清*府一面与列强进行最后的斡旋和谈判,一面再次派出“终极武器”僧格林沁率重兵驻防通州以策万全。

作为保护京师的最后一道防线,清*府出动了最精锐的清*共计达五万人,其中蒙古马队接近三分之一。

0年9月,英法联*由通州兵临八里桥附近,此桥西距通州八里,东距北京三十里,横跨京杭大运河之上,为入京的咽喉要道和必经之路。

18日,僧格林沁率领麾下骑兵,以勇往无前之势,抢先向英法联*发起进攻,他只能寄希望于依赖战马的速度,快速通过两*中间地带,从而冲散和搅乱敌人的阵地。

严阵以待的英法联*,拉开阵势,以密集的大口径火炮和当时最先进的式恩菲尔德线膛步枪,在阵地前沿构筑起密集的火力网。

虽然僧格林沁的手里,是八旗最精锐的骑兵,但在开阔的平原之上,战马的速度怎么可能超越火炮和子弹?

一经接触,清*便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但僧格林沁知道,身后便是此时已不设防的北京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后路的主帅,只能督兵继续冒死前冲。

两*之间数百米的战场上,枪炮齐鸣,箭矢如雨,硝烟之中,清*将士血肉横飞,尸骸枕籍,仍前仆后继、浴血前冲。最近时甚至仅离敌人只有三十米之遥,但最终损伤惨重,功亏一篑。

随即,英法联*开始前压,而僧格林沁骑马高据八里桥之上,无视迎面而来的枪林弹雨,挥舞令旗指挥作战,血战半日,在用无数士兵的生命填充到八里桥的坟场之后,仍然无法阻止英法联*继续前进,最终,僧格林沁率残部退守通州,八里桥失守。

此战之中,数万精锐满蒙骑兵殒命战场,但无一人死在转身逃亡的路上,他们用悲壮而惨烈的牺牲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战歌。

八里桥战败,咸丰慌忙北逃承德避暑山庄,列强进占北京,火烧圆明园。而作为战役的总指挥,曾经无限风光的僧格林沁,被革职褫爵,一时之间千夫所指。

陨落:高楼寨最后的战场

八里桥之后不久,北方捻*开始活跃,此时湘*淮*在南方与太平天国激战正酣,无暇分身,而传统的八旗、绿营又形同虚设,0年10月,蛰伏之中的僧格林沁被朝廷起复,重获王爵,并以钦差之职投入到与捻*的新一轮作战当中。

戴罪立功的僧格林沁确实有些本事,在他的指挥之下,年清*攻破捻*位于安徽雉河集的大本营,捻*首领张乐行被俘,两万捻*士兵全*覆没。

年,天京被围,太平天国西北远征*在扶王陈得才的率领之下,由关中南下欲经安徽回师勤王,结果在黑石渡被僧格林沁所围,此役太平*二十万人马或败或降,尽数溃散,扶王眼看大势已去,含恨服*自尽。

经此两役,僧格林沁成功翻身,又重新获得了满清统治者的信任。

年7月,天京城破,太平天国灭亡,随即与之作战的湘*、淮*遭到大幅度裁撤,谁知好景不长,遵王赖文光率残存太平*与捻*张宗禹余部联合,新捻*横空出世,并开始在北方继续进行反清活动。

僧格林沁再次披挂上阵,继续与新捻*交锋,但此时的捻*在赖文光的改造之下,已经与旧捻*不可同日而语,在“易步为骑”的战略指导之下,机动能力大大增强,一路带着僧格林沁的追兵,在湖北、河南周旋。

5年月,捻*由河南进入山东,僧格林沁继续紧咬不放,数月之内尾随捻*转战千里,麾下士兵均精疲力竭,叫苦不迭。

但僧格林沁却犹如走火入魔一般,废寝忘食的追赶,行*之际,水米不进,床榻不粘,实在困乏便坐于路边狂饮两口烈酒提神,又继续上马赶路,精神恍惚之间,甚至连马缰都拿不住,只得用布带拴在肩上驭马。

寝食俱废,恒解鞍小憩道左,引火酒两巨觥,辄上马逐贼

5年4月,山东曹县附近,捻*使用诱敌深入之计,将僧格林沁人马渐渐引入高楼寨地区。

随即捻*以数万人马的绝对优势兵力将僧格林沁部团团围困,两*分三路对战,激战两个小时,最终清*不敌。

僧格林沁只得率残部退入高楼寨南面的一个荒圩,捻*乘胜追击,将该圩团团包围,并在圩外挖掘长壕,防止敌人外逃。当夜三更,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慌乱之际,策马狂奔的蒙古亲王不辨方向,一头扎进附近的麦田之中,被随后搜寻赶来的捻*小将张皮绠发现后杀死。

高楼寨惨败,僧格林沁阵亡的消息传回京城,朝野震动,清廷痛失“国之柱石”,八旗最后的荣光,也随着僧格林沁这座“北方长城”的轰然倒塌而烟消云散,此后,清廷所仰仗的满蒙势力再难有所作为,而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首的汉族武装从此占据舞台中央,成为全面掌握大清朝的*事力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