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实物笔录十七 [复制链接]

1#

何景瑞民俗大写意:时光掠影,留住乡愁一一中国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实物笔录(十七)

作者:何景瑞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赓续民族精神,用拳拳的赤子之情,经过长时间的子夜笔耕,留下了这些民俗文字,记录中国北方历史,为即将消失的文化存证,留住民俗文学之根和民族生活基因。

.树脂台灯

台灯火样红,释放照桌屋;作业凭光做,飞针纫岁月;流光闪烁泻霓虹,宋朵唐花收目瞳;一束光阴祖辈照,豪门炫耀满堂族;伴君多少同甘苦,书海遨游与月行;闲置艺术美,摆设家中藏。这个树脂台灯,把时光留在博物馆里。

精美的树脂台灯,是一种家用电器,为有底座的灯饰,配有灯罩,为桌面阅读而设计,便于学习工作,具有欧式风格,时尚现代,漂亮有档次,古典造型,厚重豪华,灯体结构美观,款式高贵优雅,玲珑剔透,艺术观赏性很强,极具民俗的收藏和展览价值。

台灯,历史变革漫长,种类样式繁多,从猿人钻木取火以来,人类经历了动物油灯、植物油灯、煤油灯,到19世纪末,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从此改写了人类照明的历史,走向了用电照明的时代,岀现了琳琅满目的装饰灯、集成灯等,台灯也应运而生,不断发展,风格分类有:现代台灯、仿古台灯、欧式台灯、中式台灯;材质分类有:五金台灯、树脂台灯、玻璃台灯、水晶台灯、实木台灯、陶瓷台灯等等;在实用方面有了阅读台灯、装饰台灯、陪读台灯、便携台灯,在轻装修重装饰的理念下,台灯的装饰功能也就更加明显。黑夜里,灯光是精灵,是温馨气氛的营造能手,透过光影层次,让空间更富生命力。白天,灯具化为居室的装饰艺术,它和家具、布艺、装饰品一起点缀着丰富多彩的小康生活。

近观树脂台灯,可称光之诗人,简单之美的诗意追求而不断创造,不是极简主义者,是无限多样性的追求,一次次和灵感的偶遇,将一切的美展现给一双双为之闪亮的双眸,踏上无频闪、无辐射的里程碑,技术与诗意的融洽结合,投入了最多心血和智慧,风韵犹如在,散发诗的光芒,令人耳目一新,带着诗意的天使翅膀飘落各个角落,点缀空间效果,无论灯是亮的,还是关着的,都是一件艺术品!

.塑质墨盒

塑质墨盒,虽然不是文房四宝,却与笔墨纸砚有关,抒发内心情怀,造型更为雅致文艺,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更多的艺术元素,使得形象传神,富有立体感和艺术感,背后所蕴藏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精髓,是经久不衰的传统精神文明所在,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里的一朵魅力无限的花。

塑质墨盒,为盛装墨汁之器,并不十分显鼻子露眼睛,小巧方便深受喜爱,几成小学生的必备之物,富有生活气息,赋予了更多的生命力。有一首诗写到:“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渐渐鬓发老,唯有春风今又还。”曾记得,在我上耕读小学时,有毛笔课程,写的字全是繁体字,供销社就卖这个塑料墨盒,既当砚台又当墨斗,用起来很墨迹,书包书本和手上脸上都是黑的,学毛笔字的年代,留下深深的记忆,打下社会烙印。

俗话说:“砚贵有名,身价倍增”。墨盒,应是文人案头朝夕相伴之物,早在远古的新石期时期,雏形就已经出现。晋代傅玄在《砚赋》中提到:“芦方圆已定形,锻金铁而为池。”可以见到,这种或方或圆的容器,中间留有小坑,被称为砚台,用于人们砚墨写字之用。唐代诗人李贺也曾说:“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苏轼在《端溪铭》中说:“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追,以出斯珍”。每一盏墨盒都蕴藏了工艺人的智慧结晶。清末学者震钧(唐晏)的《天咫偶闻》中曾载:“墨盒盛行,端砚日贱,宋代旧坑,不逾十金,贾人亦绝不识,士夫案头,墨盒之外,砚台寥寥。”由此可见,晚清时期,墨盒已成为文人雅士时髦之物。

美的事物,总是会引起人们的多加赞赏,而墨盒作为富有艺术之美的物件,成为人们爱不释手的工艺品。有诗云:“墨语言无声心妙堪,青云紫捺醉眉端。风枝虬骨峰林傲,岂可轻由凡露沾。”“一入此门黑白间,君心墨笔绘桃笺。紫花夜半惊鱼梦,谁伴青云月下禅?”诸如此类的诗句,给人们的是情怀,更是一种对艺术之美不断追求的动力,散发出来的魅力,时刻吸引着人们去挖掘赏析。墨盒在方寸之间尽显大美,承载着真善美等文化内涵,传达出和谐静美的气息,寄托的是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以示书香绵远,用以喻德,用一句谚语来形容:“砚田有谷,耕之有福。”白银冰捐献这盏墨盒,如今成为精致的艺术品,彰显的是不同时代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发扬,是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都值得我们铭记并加以传承。

.OF-96型自行车

OF-96型自行车自行车,双斜梁,大链盒,是中国较早的女式轻便26型自行车,是流行一时的交通工具,颜色五彩缤纷,样式五花八门,在生活中,记载了太多的故事,见证了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车轮滚滚一直向前。

年12月1日,中国第一个自行车生产集团——“永久”自行车集团成立,作为最大的国有自行车厂家,研制了统一全国自行车标准规格的标定车,绝大多数外观是清一色的28型横梁黑,别无选择。当时供需矛盾突出,买车凭票,上牌,纳税,证明国人有极大的购买热情。进入90年代,自行车从单一品牌,迈进多元化发展,岀现了“白山”“红旗”等品牌,齐头并进,迎来了大国自行车年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摩托车悄然兴起,替代了自行车的主导地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通过自行车的历史,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也见证了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短短的30年之间,经济迅速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样化,自行车并没有被人们所遗忘。现如今,自行车更多是代表着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我们相信,向绿色、环保型产品的延伸,出现了电动自行车,在这个意义上,自行车的回归将会成为新的时尚和现实。

.农家水缸

缸纳古今事,瓮容天下情;居家成丽景,藏储济黎康;昔日自华荣,大肚不求方;吉祥太平缸,传世很风光。

迎来金秋,又是一个丰收年。在老家又看到农家水缸,包浆厚重,古朴墪实,使用已有些年头,很有沧桑感,意味着藏风聚气,得水为上,见水生财,秉持民俗民风,见证农村人的时代变革。

农家水缸,居家必备,渍酸菜、腌咸菜和存储粮食,大为盛行。在赤峰地区,早在五六十年代,一个营子一囗辘轳井,家家到井沿去挑水,倒满水缸,解决洗衣做饭的生活用水。

走遍神州大地,在各个城市的名胜古迹中,一些古寺、古建筑或园林中,总会发现大大小小的水缸,样式美观又精致,往往放在门前或庭院,最为显眼。在古代,不管是平民小宅或是皇宫大院,都会在院中摆上几口水缸。而在紫禁城中,水缸的数量达到座,可见对庭院布局设计颇为讲究的古代人,对水缸尤为重视。当然,除了生活用水,水缸更关键的作用则体现在消防方面,还暗合古人对风水的讲究,意思是依山傍水,远远流长。

千百年来,小小水缸,或许不起眼,既能防患未然,又有诸多吉祥的寓意,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在某些个历史片段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农家武扎子

方板四条腿,坐具居农家;偏谓称杌凳,前身为马扎;稳固自身硬,独怜慰劳众;虽受窝囊气,武扎亦生辉;踩踏上马轿,习武坐如钟;靠背衍生椅,方几墩效成;民俗武扎子,藏着很阔卓。

武扎子,也叫板登,是用内蒙古赤峰特产的老榆木制造,看上去质朴坚固,造型素雅简洁,做工精堪,静中有动,形状很丰厚墩实,让生活空间显得时尚美观,极具中国北方木制家俱特色,添补了文化驿站的一项空白,为民俗用具的收藏拓展做岀贡献。

武扎子,是老物件,居家必备,人们并不陌生。最初用来踩踏上马、上轿时使用,所以也称马凳、轿凳,富于草原文化特点。凳子的形状很丰富,早期是长方形,一直延续到明代,到了清代变成了方形,还出现了圆形、扇面形、梅花形、六角形,分类有圆凳、方凳、绣墩、春凳、储物凳和脚凳等。凳子的材料南北各异,江南的凳子多为编藤面;北方的则多用榆木,还出现了大理石凳子,炎炎夏日坐上去凉爽宜人,大为美观。

历史与民俗是社会的见证,其文化持续发展,人与凳事息息相关,将更加适用,永远不会消失,伴着生活更为精彩!

.老式镜子

七星朗耀通三界,一道灵光照万年;南面而座北而朝,像忧亦忧喜亦喜;白发三千缘似愁,明镜何处得秋霜;灯下天姿隐真香,唯对老镜自心伤;秋月碧潭光皎洁,身如菩提明镜台;时惹尘埃勤拂试,本来皆物见全屋。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唯有斑驳的老镜子见证着历史的痕迹。

一块老镜子,看到就是一个善良亲切的人,如露珠、雨滴、珠子等,都会看到闪亮的圆点,旧镜今照,影涵春秋,曾经的过去,记忆在民俗物品中。镜子的进化史,从古至今奇特的演变过程,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如果在很远的地方,视野更大,小镜子也能看到更大的场景,看到附近的风景。

首先是铜镜,在古代,为了节省铜的使用量,使镜子能看到脸部或全身,让镜子凸出显然是一个更经济的选择。古代镜子只有棕榈大小,非常精美,上面有各种图案或铭文,在皇室或权贵之家,才会有更大的平面镜。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中记载:“镜与人具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可称“破镜重圆”的典故。古代的玻璃生产规模很小,而且价格昂贵,所以只能用作装饰。人们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月明珠”等。13世纪以后,意大利人首先发明了玻璃的大规模生产方法。最早的玻璃镜子出现在15世纪。直到清朝,中国的铜镜才逐渐被玻璃镜所取代,步入大众化的镜子时代。玻璃镜子的出现,有许多新的设计,做得更大,有些玻璃幕墙遍布整个世界,升级到方方面面,无处不在。三个平面镜垂直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金字塔,就像空间坐标系中的一个六边形极限,角锥内的任何一束光,能达到影像集成效果。

镜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是用它来照亮人们,而是用反光镜将光线反射回来,认识自己,激发魅力,成为有品味的优雅。

.车具马肚带

鞍具马肚带,是软硬强韧的马勒皮革巧妙融合手工锤打铆钉制做的鞍具,注入了草原马背民族的盎然生机,是一套农耕技术产品,让马匹能够舒适安全地驰骋,通过配用马勒纽扣和金属铆钉细节,内衬整体加垫,双层包加折设滚筒扣,两面有D形转环,活动自如,经久耐用,达到制约烈马的要驯效果,十分合理,是一件难得的赤都民俗用具。

畜中有人性,皆有大圣德。在农业大跃进年代,每个生产队都有两辆以上的马车,车上的鞍具中都有马肚带,在车老板子套车时,先把马用肚带固定在车辕子里,起到拉车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拉运生产资料的进度,加快了社会发展的速度,为人民公社的建设做岀重大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

又言致马牛,此语乃善幻。社会不断地进步,历史滚滚向前,马肚带早已淡岀人们的视线,成为老年记忆,在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的“三农”意识中,见证了一段历史,留下乡愁乡恋,农俗的老物件永远不会过时,启迪后代,教育意义更加深远。

.老瓷衣挂

万国珪璋挂众衣,映日华红彩装艳;瓷首仰头帽冠袭,堂墙牢固垂罩衫;居家来客有风尘,素有绵薄贤圣归;君奉群至无醉事,难得英雄不忘回;但求不问曾几在,聊以简约达今朝;今举瓷挂忆从前,驻足旧物民俗展。

看到一件老瓷衣挂,品相完好,毫无瑕疵,物存感恩,必有善缘,也许在一个转角就能遇见,懂得眷恋,当你拂去岁月的尘土,用舍得打开记忆的词典,青春的花朵,依旧绚烂。

老瓷衣挂,叫挂衣钩子,起源较早,是由衣架转化而来的生活用具,并经过木架、金属钩、塑料和瓷器的不断发展。周朝开始实行礼制,贵族阶层对衣冠十分重视,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悬挂衣物的架子。各个朝代的衣架形式各有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春秋时期,横架的木杆,用以挂衣叫“桁”,又叫“木施”。在宋代,衣架的使用更为普遍,由两根立柱支撑一根横杆,横杆两头长出立柱,两头微向上翘,并做成花朵状。下部用两横木墩以稳定立柱,在上横杆下部的两柱之间,另加一根横枨,以起加固作用。明代衣架整体造型仍保持着传统模式,但用材、制作、装饰尤精。衣架下端以两块墩子木作足,里外两面浮雕回纹,墩上植立柱,前后两个镂雕卷草花站牙抵夹。站牙上部和下部分用榫与立柱和座墩连接,两墩安装用小块木料攒接的棂格,由于棂格具有一定的宽度,故可以摆放鞋履等物。各个横材与立柱结合部的下侧,都有透雕拐子回纹花牙承托。衣架从选材、设计、雕刻制作,在明代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清造型典雅,装饰精美,雕刻细致,漆色光亮。明清官员头戴乌纱红缨帽,身着前后缀有补子的盘领马蹄袖长袍,故清代衣架高大,站牙立柱上设有横杆,二端出挑,雕有纹饰,衣袍搭在横杆上,谓龙门架。清朝实行“易服”*策,推行穿满人服装,满人体魄剽悍而高大,所穿的服装体积大,份量重。有钱、有地位人的衣服,是由堆花绣凤的绫罗绸缎组成,因此,造就清代衣架的繁华、端庄、巨大,是这一个时期的特征,也是区别其他时代的不同之处。清代衣架又俗称“朝服架”,主要挂置男用官服所用,因此,所有的衣架主梁都如同二条仰首的双龙,傲气地横卧在那里,象征着官运亨通,其余的如“福”、“禄”、“寿”及各种装饰性花饰,则进一步强调价值观念。

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介入民间,直至千家万户,各个时期相互促进,古时的衣架到了现代衣挂,有了新的演变和发展,传统的款式和现代的实用功能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家居制品,特别是老瓷衣挂,已成为新时代的新潮流。

.造纸帘子

竹网水尽纸浆糊,横帘上垛层叠加;绳头乱散送花落,作坊蒸蒸弹琵琶;白氏旺盛寄往事,说是赤峰造纸家;红山忆起独一处,城廓居里俟城隅;想见艺馀文釆旧,帘已成梱笺展求;民俗大器有尊尺,寄予驿站泽后人。这就对白氏造纸帘子的一段词赋。

在处暑之日,走入秋的怀抱,品尝秋的味道,喜看秋的风景,赞美秋的精神,金秋八月,民俗火样红。年8月23日上午,赤峰“哈达火烧”创始人白永俊的儿子白国权(赤峰第六中学退休教师,中共*员),携程祖孙三代一行,向内蒙古赤峰市赤都文化驿站捐献民俗物件多件,其中就有一梱子造纸帘子。白国权说:“这是我们家仅存的老造纸帘子,承载着赤峰造纸的历史,我把它献给赤都文化驿站,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山文化,知道地域的造纸业,激发人们不忘过去,更好地热爱赤峰。”

蔡伦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杰出的发明创造。造纸帘子是造纸作坊的主要捞纸工具,由帘子、帘床(帘架子)、帘尺(捏尺)组成的。帘床为承受帘子的支架,又称之为帘架。帘子和帘床可以随时装好或拆开。帘尺的用处是绷紧帘子使其保持平直。纸竹帘又可分类粗帘、细帘两种。粗帘因帘缝宽,滤水快,只能抄厚纸;细帘缝窄,滤水慢,适合抄薄纸。

白国权介绍,他捐献的这梱帘子,是从河南沁阳南作定点加工的,帘杆用红白松木制作,帘床用竹片制作,还需要用马尾栓结固定,这种手工工艺早已失传了,是手工造纸的珍贵文物。原始制作的材料,主要是楠竹和蚕丝,首先需要上好的毛竹,民间称青龙,将其刨去青皮,美其名曰――去龙皮,选蔑青,制成不足1毫米厚度的薄片。再将薄片用特质的工具将其劈成直径不足1毫米的竹签。然后把竹签一根一根地通过细孔铁片穿过,用铁夹夹住竹签头拉出来便成了竹丝,这道程序需要好眼力,因为铁板小孔相当细小,一床帘子需要连接竹丝约多根,编织帘子是一道磨练人意志的最佳活计,织成一床纸帘子需要技术和耐心,能检测出一个人的细心,确实是不简单的事。

作者简介

何景瑞,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初头朗村农民,草根写手,笔耕半个世纪,作品在《中华日报(泰国)》《澳洲讯报(新西兰)》《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精神文明报》《精短小说》《吴地文化闪小说》《中国精短小说年选》《中国闪小说精选》《国际闪小说精选一一星闪瀚宇(第一卷)》《华文闪小说精选》等报刊杂志及年选本发表作品。出版《初头朗的故事与传说》一部,纯文学专著《笔思归——何景瑞文集》一部,用质朴的文字,书写原汁原味的乡土作品,抒发农民草根写手情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