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箱留下的念想
垃圾箱是供城镇居民集中倾倒生活垃圾的公共设施,原本是为改善环境卫生而设的,但笔者以为,在此前这几十年,有关部门虽然费心不少,费力不小,而且把垃圾也都拉出去了,但好像总有不如人意的地方。直到最近几年,垃圾箱的情况才有了彻底改观。
我对垃圾箱最初的记忆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那时的垃圾箱是木头做的。别具一格的是这种箱子只有帮,既没有盖也没底,两端钉着几只很结实的铁环。这些箱子三四个一组,摆在路边,老百姓将垃圾直接扔到箱子里。傍晚,卫生队的马车过来时,车上的几位师傅就用手拉着铁环,将箱子提起,放到一边,然后将地上的垃圾用铁锹扔到车上,最后再将箱子挪回原来的位置。
这种在现场用铁锹装车的方法工作效率很低,所以到上世纪60年代,垃圾箱就改成了用柳条编制的大筐。老百姓把垃圾倒在筐里,晚上卫生队的人过来后,连垃圾带筐一起扔到车上,然后再把柳条筐扔下来。这种方法的劳动效率确实提高了很多,但劳动强度也大了不少,而且大筐因为扔上扔下、加上垃圾对其造成侵蚀,所以损坏得太快。最严重的是,每到冬季,居民倒出的垃圾中常常带有尚未彻底熄灭的煤渣,有时在路边被风一吹便死灰复燃,将大筐都点着了。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垃圾箱改成了铁的,其尺寸约有两米长、一米宽、一米半高,上面半封闭,下面有底。卫生队来收垃圾时,在汽车后面要配一部小叉车,由叉车将垃圾箱高高地叉起来,将垃圾倒进卡车厢里。这种方法给人的印象是,每次收垃圾时,都有点兴师动众的意思,动辄就因为叉车反复前进后退,堵塞了道路。尽管如此,这种铁制的垃圾箱还是一直用了20来年。
进入本世纪后,可能与楼房高了,居民多了有关,原来的小垃圾箱常常发生“垃圾满为患”的情况,于是,铁制的垃圾箱被加工成与车厢一般大。这种垃圾箱上面有几条铁链子,看上去挺复杂,在收垃圾时,卫生队的汽车直接卸下来一个空垃圾箱,然后将地上装满垃圾的大铁箱吊起来,放到车上。
这种垃圾箱又矮又大,上面也没个盖,不仔细看,就像一堆垃圾堆在地上一样。不要说人,就连苍蝇都有这种感觉,所以每到夏天,垃圾箱里外的苍蝇一群一群的,每当有人走过,就会“轰”的一声。
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愿意将垃圾箱放到自己的门前窗下,有时为此还会引起邻里间争吵。
两三年前,人们突然发现垃圾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环卫工人推着装垃圾的小车走街串巷,将垃圾随时收走,到规定时间后,收垃圾的卡车过来,将小车上的垃圾提起、倒在车里,然后通过卡车自身配备的装置,将垃圾压缩到很小的体积,送往城市的垃圾处理厂。
就这样,几十年看上去老大难的问题解决了,给人们提供了清洁卫生的环境,为创建和谐社会和家园创造了条件。
垃圾箱的事虽小,却与我相伴了几十年。现在突然不见了,竟觉得有点空落落的。于是便将这些年垃圾箱的变迁叙述了一番,权当是个高兴之余的念想。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