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蘑菇棚中一派丰收的景象。(王颖摄)
每天凌晨1点多就开始采蘑菇,忙碌几个小时后,新鲜的蘑菇从大棚送到批发商手中,然后进入海南、海勃湾、石嘴山的蔬菜市场,之后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一道新鲜、美味的菜肴……虽然每天种蘑菇、采摘蘑菇挺辛苦,但想到自己亲手种的蘑菇能走进千家万户,能得到消费者的赞许,瞌睡和疲劳就会被赶跑,李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80后”李伟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创业者,而且会带动其他人就业和创业,也从来没想过自己一个月的收入会过万。
李伟家住海南区公乌素镇,几年前,他还在东奔西跑四处打工,哪儿有活儿就去哪儿干,收入不高,却因为饮食不规律患上了糖尿病。
“以前四处打工,找不到活儿,心里就特别苦闷,特没底儿。找到活儿了,给的工资也不高,每个月平均下来也就两千多点儿。就这样,也不稳定。成家以后,看着父母一天比一天岁数大了,我们都在外面打拼,他们没人照顾,特别是结婚后,想着在外总漂着也不是事儿,就想着回家,守在家门口种蘑菇。没想到,种了蘑菇后,市场销路好,收入也稳定,每年还能雇几个长期工和临时工,我不仅帮助了别人就业,还带动起一户人家也靠种蘑菇致富。”李伟说。
北风扑在人脸上,刮得有些生疼。室外,已是零下十几度,万物萧飒,但走进李伟的蘑菇大棚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掀开大棚门上厚厚的门帘,一股蘑菇特有的香气沁人心脾。棚内温度宛若春天,但湿度却很大。放眼望去,一个个白白的菌棒整齐地码放成垛,一垛垛菌棒成行成列,行与行间有着可供两人采摘的间隙,而两列之间是一道笔直的通道。走到两行菌棒之间,长得宛若云彩一样的蘑菇你追我赶,迫不及待地顶开白色的菌棒,打开了黑色的小伞。这些蘑菇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凤尾菇。
李伟不善言谈,但谈起他的蘑菇很是兴奋。
“凌晨时刚采摘完,要不然会有更多。我种的是凤尾菇,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菇。品种来自东北,它颜色略黑,香味浓、肉厚、鲜嫩滑润、组织紧密、口感好。因为它肉厚,是做软炸蘑的上乘材料。做汤或涮火锅时,不仅增香提鲜,而且有嚼劲。凤尾菇的氨基酸成分种类齐全,矿物质含量十分丰富,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李伟一边说,一边摘下一朵蘑菇。只见像朵小黑云的蘑菇确实比平常看到的发白的蘑菇叶片厚实,朵形也特别完整、圆润,没有四散开裂的模样。
凤尾菇是寻常百姓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为了种好这道家常菜,李伟没少付出。
李伟蘑菇大棚中的菌棒都是自己和家人一个个包成的,每次运来平菇原料——玉米芯、麸皮、玉米粉……他和家人都要花上数日过筛、发酵、搬运、搅拌,常常累得一回家便倒头就睡;菌棒全靠人工装填,时间一长,他的手多处开裂,酸痛异常……
种蘑菇虽然辛苦,但李伟却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他种的蘑菇一进市场就受到了批发商欢迎,每天的批发价每公斤都会比市场上其他品种的蘑菇贵两元钱左右。看到销路好,李伟干劲更足了。根据销路,他将从前的两个棚扩大到了5个棚,而且实现了一年四季蘑菇不断货,并以稳定的产量、质量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
蘑菇销路好,价格好,这其中要得益于李伟种植的“法宝”。
李伟说,自己创业之初,父亲就告诉他,做人做事一定要本分、诚实,种蘑菇的过程虽然消费者看不到,但种蘑菇的人心里清楚。
“一直以来,我都坚持把好菌棒关,坚持选最好的料,绝不在菌棒中放催长剂。选料好、菌种好、菌棒质量好,再控制好温度、湿度,蘑菇品质就好。”李伟说,目前他的蘑菇棚生产旺季可月产凤尾菇公斤。一年可为市场提供3万公斤左右的高品质凤尾菇。
创业成功后的李伟并没有止步,他希望通过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品质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家凤尾菇的竞争力,为蔬菜市场提供更多“绿色”蘑菇,也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岗位。
来源:海南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婕
监审:张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