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饮食文化拾遗福建有土特产称“闽西八大干”,宁化占了其中之宁化老鼠干。老鼠干是捕获秋末时节田间野鼠,用稻草反复烘熏而制成。肉棕*,有光泽,耐嚼,回味香浓。
图1是宁化老鼠干的腿
宁化安远乡,产鲤鱼,因而盛产鲤鱼干。鲤鱼干与老鼠干类似,均为点燃稻草,反复烘熏。少暗刺,肉香甜,纤维明晰。
宁化河龙乡因其海拔高,天寒,盛产良米,古时为贡米。其米晶莹剔透,糯香味美。
图3:晶莹剔透的河龙贡米
宁化的茶文化
宁化多茶山,许多小山丘都被种满了茶树。私人的茶叶加工也极为盛行。只可惜规模都不大。宁化的茶有很多种,但碍于福建的名茶太多,如武夷的大红袍,安溪的铁观音,福州的茉莉,所以宁化的茶并不出名。因而这里要提到的是,宁化人吃的茶,而非一般意义上喝的茶。宁化吃的茶有两种,一种称为米茶,另一种称为擂茶。
米茶一般在清明时节比较盛行。界时,细雨霏霏,春意朦胧,大有春眠不觉晓的意趣,因而熬制米茶的闲情逸致也颇为浓厚。煎好茶后,喊上三五好友,呼上周遭乡邻,细嘬慢饮,侃侃而谈,好不惬意。米茶是用一般的粳米碾成粉后,再倒入锅中炒干。最后倒入沸水中慢慢煎熬。因而既可以说是煎米茶,也可以说是熬米茶。听起来颇像婴儿吃的米糊。可,煎米茶的学问不在这样的工序上,而是在火候的控制和作料的配制上。火候的控制属江湖秘笈,这儿不便赘言。但作料就颇有讲究,稍不留意,就会传为笑谈。里边可以放*豆芽,煎豆腐,瘦肉片等等,看似随意,但若触了忌讳,则晦莫大焉。吃茶总是要有些配菜的。常吃的有,煤干菜(或者是湿的酸菜),生芋头丝,花生米,荔枝肉,盐渍鸡,香酥鸭。
擂茶则四季皆宜,但夏秋季节多些。因为擂茶内含许多中草药成分,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清热解*,颐颜养神,比较适合夏秋季节内燥的体质。要擂好茶,必须有比较丰富的中草药知识,这是一门比米茶还要复杂和神秘的学问,通常家家都有自己不外传的秘方,因而家家的擂茶都是各异的。擂茶里比较通用的草药,有一种是叫作车前草的草药,还有许多,但属于每家每次自由选择的范围。不用担心这样的野草药比较难收集,在相应的季节里,菜市场里都会有许多的农民专门卖用于擂茶的草药。不过,千万别想着去中药店购买,因为擂茶需要的是新鲜的草药,而不是中药店里晾晒成干的那种。擂茶里的作料比米茶要丰富得多,比如猪大肠就是米茶里万万不可能有的了。另外,因为擂茶的作料要比米茶讲究得多,所以擂茶的配菜就要比米茶简易和随便得多了,通常主人率性而为,客人都不会有意见的。还有一个小秘密,就是擂茶是非常神秘的一门学问。现在许多家庭都已经失传了。从草药的配制和采购,到研钵和擂棒的使用,到火候的掌握,到作料的配比都是相当讲究的。它可以算作是食疗的一个典范,风寒感冒,体虚失眠,心烦气燥等等,可以说百种小病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医治。最后,擂茶和米茶应该是用墨绿色的搪瓷碗盛着吃,才是正宗的吃法。这样的搪瓷碗通常都呈莲花状,碗身浮着莲花,通体碧绿,光泽四溢。
宁化的酒文化
宁化也产很多酒,葡萄酒,酸梅酒,谷烧酒,枇杷酒等等,但无论是甜酒,还是白酒,亦或是果酒都绝对比不过那些有着丰厚历史渊源的酒。但,宁化有两样酒,绝对是本地独一无二的,这也就是宁化的特色所在。
一是米酒,经流水线生产、对外推广之后,称为客家酒酿(客家酒娘)。它是用纯糯米酿制。酿制的方法当然又属江湖秘笈,不宜外传。酿出来的酒,如果是嫩的,那么很甜很甜,散发着很轻柔的香味,纯白纯白的,很稠很稠,很醇很醇,入口香甜,回味芬芳淡雅;如果是老的,那么微*,更醇也更稠一些,嗅起来,没有那么芳香四溢,入口微辣,后劲四足。老酒和嫩酒可以说各有千秋,因人而异。酒酿应该用纯白纯白的瓷器来盛装,最好是那种精致的薄薄的瓷胎。用手轻轻捧起,手指轻轻弹拨,再用耳朵轻轻聆听,能听到嗡嗡的闷而不响也不脆的声音的为佳。而杯子则越小越好,比较雅致的喝法是微热后,小口慢嘬,静静回味,意趣无穷。用喝也行,那就得用大瓷碗,而且最好喝的是老酒。这种酒比较适合在初春和暮秋的湿凉季节里喝,因为它性温润,可以暖胃驱寒,静心养气。
另一种名为翠红酒(暂缺图)。也是用纯糯米酿制,但呈现黑红色。也分老酒和嫩酒。嫩酒,品起来颇像葡萄酒的味道,酒精含量不是很高,完全可以当作饮料酒来品尝。老酒则颇具挑战性,其后劲恐怕一点也不逊于白酒,入口不辣,但气味有点呛人。翠红酒适宜用老式的酒坛盛装,可当饮料,可当配料,可当调料。越老越珍贵。但储藏的老酒一旦开坛,便不再是老酒了,可以说是前功尽弃,若客家人为了客人开封了一坛陈年翠红酒,足可见其情深意重。此外,与酒娘不同的是,翠红酒可以算作是一种四季皆宜的常备酒。
客家的菜文化
客家人有两样东西,其地位大概相当于北方人的饺子吧。一样叫烧麦,另一样叫韭菜包。
烧麦是用芋子捣烂后,拌上地瓜粉,搓揉成皮。里边的馅是虾米,白菜,肉,香菇,萝卜,葱子,然后拿到蒸笼里蒸,一定要泠上猪油。火候也特别讲究。蒸好后,用大大的瓷盆盛好,泠上猪油、香油、酱油扮匀所得的调料。这就是芳香四溢的烧麦了。
韭菜包(也叫米包子)呢,则是清明时节的佳肴了。用粳米碾成粉,用茶油扮匀,揉搓成皮。里边的馅呢,则以韭菜为主,配以虾米、猪肉不等。最难的就是捏韭菜包了,手一定要轻快灵巧,还要一边不停地沾上清茶油。就因为这样的技术活极其繁难,所以韭菜包也一度濒临失传的厄运。蒸韭菜包也极其讲究火候的,这里就不赘述了。出笼的韭菜包晶莹剔透,散发着韭菜的清香,相当诱人。再配上方块状的切面熬制成的浓汤,更加美味无穷。
清明时节还有一种称为聋菇果的糕点。这种果是用特别的草药和米粉制成,中间要用到制作擂茶时用到的研钵和擂棒,味清香,微甜,呈淡绿色,回味的效果很好。可以清热解*,安神解燥。
白斩鸡。用纯种土鸡,清蒸,浇上客家酒酿,姜丝,葱花。酒味渗透到肉里,回味的效果极佳。
炒燕(妙宴)的菜肴则是每种酒席都必备的,但它绝对不是炒的。是用各种时鲜蔬菜,配上香菇,金针菇,凤尾菇,炸过的整蛋,猪肉片,炖成浓浓的汤。这种汤味道鲜美,浓香四溢,润肺养胃,怡神养心,营养丰富。
宁化产一种称为红菇的山珍,在很多野生菇类都可以人工养殖之后,唯独这种菇仍然摆脱不了野生的宿命。这种菇很适合于炖鸡汤,对孕妇、产妇都极其有营养。因此,红菇炖鸡汤也是酒席上一道常备的菜。此外,鹌鹑蛋、猪肉片、红菇炖成的汤也在客家人的酒席上比较常见。
宁化客家人的食补偏方
客家人还有许许多多的食补偏方,都十分地讲究,且色香味俱全,无奈缺乏有效地整理与收集,遗漏不少,谬误不少,散佚不少,十分可惜。由于缺乏有效的临床实验,这里就不引述了。
宁化小吃推荐:
再来一种端午节美食
碱水粽也叫灰粽,古法制作的碱粽,用的是草木灰或者豆灰。自己烧的豆灰、自家种的糯稻、自家采的粽叶、连粽带都是用自家嫩毛竹制作的,再用柴灶蒸煮完成。从烧灰到粽子煮熟,需要一天半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大锅的粽子,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如此的美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