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食物制作方面可谓稳居世界榜首,不仅制作方式多样,所用到的调料也非常之多。
光是烹调方法就能写一百字,什么煮,烹,煎,炸,焖,炖,炒,蒸等等等等,可谓千变万化。中国还非常讲究火候,对火候的掌握也是很体现厨师的功底,不同的火候所做出的食物味道可以大不相同。不过,论到对食物影响最大的还是调味!
味道大致被区分为酸甜苦辣咸,后来又加入一个大boss——鲜!而烹饪之中鲜味儿的由来,最早当然是取决于食物的本身,直到后来人们发明了它,味精!
不知何时,吃味精对人体有害致癌的“传说”被人们广泛认同,味精也从调味料,被主观地归纳为为垃圾食品、危害健康的物质,甚至致癌物!商家:你不喜欢味精,那咱们就换个名堂,取而代之的是鸡精和蔬之鲜。其实说到底也还是味精的衍生物。
但是,自从有了鸡精和蔬之鲜之类的“代味精”的出现以后。味精确实很长一时间渐渐消失于人们的调料柜。吃味精到底对人体有没有害处呢?如果有,它有多害人?其实真相可能未必如你想得那样……
先来讲一讲味精的由来。“鲜”可以称之为味精的代名词。“鲜”并不是指鱼和羊一锅炖,鲜字最初是指古代的活鱼。“鲜”最早出自我国宋代一个大词人叫做林洪,他第一次形容竹笋的味道,称作为鲜。
后来日本一个叫池田菊央的大学教授喝着一碗海带鱼汤,突然觉得……嗯?怎么这么鲜?
他为了搞清楚。这个海带鱼汤为什么鲜?于是他买来了几条干海带用水浸泡一夜之后,然后将海带从水中捞出,蒸发掉水分,最终他得到了一些白色的晶状物体。后来经过他用化学仪器的分析和研究,确定这种白色的晶状物体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味精)。
谷氨酸本身并没有鲜味,而是在加入了少许食盐,也就是氯化钠以后,才呈现出了非常鲜美的味道。人们发现了这种调味品之后,命名为“味之素”,开始大规模的生产,但是这种从海味之中获取味之素的方法,付出的代价太大,价格也十分的昂贵。
后来人们开始研究用其他的原材料来代替海带,逐渐的发现用小麦,玉米,甘薯等淀粉和大米,经过微生物发酵,提取,然后再加以制作之后得到符合我们国家标准的谷氨酸钠。这也就是味精的制作过程。
所以吃什么食物都要有一定的量和度,如果我们在这个标准范围之内食用,是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所以那些说味精对身体有害或者加热后致癌的说法都是没有真凭实据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味精加热至度以后会产生一种焦谷氨酸钠,但是这种成分对人体仍然没有害处,只是使味精失去了应有的鲜味而已。所以,烹调的时候,味精不要放得太早,否则放了也是白放。
还有说法认为,味精不但对人的身体无害,它还对我们的身体有益。研究人员指出谷氨酸这种成分,对于有慢性肝炎,肝昏迷或者有神经衰弱,癫痫症以及胃酸缺乏等症的患者都有很大的缓解作用。而且谷氨酸还有解*的作用,可以使身体内的有害重金属排出体外。这样听来,是不是就不会再戴有色眼镜看味精了呢?
其实,小汐以前也是“迷信”者之一,因为每次吃完重味精的食物,例如学校门口卖的重味精早餐之后,都甚觉口渴,心想一定是味精作祟。这些年来,算是误会它了。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