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凤尾菇简述
TUhjnbcbe - 2021/2/25 0:46:00

凤尾菇简述

凤尾菇(Pleurotussajor-caju)在真菌学分类中隶属于担子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1]。部分地区又称秀珍菇、鸡尾菇、灰平菇等。它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等物质的分解利用能力很强,转化率很高,适应范围很广;它的子实体味道鲜美,嫩滑脆口,肉质肥厚,营养丰富。凤尾菇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个基本部分组成。凤尾菇的子实体主要由菌盖、菌槽、菌柄组成,丛生或散生,大叶。菌盖呈漏斗状或贝壳状,边缘呈波浪形,一般直径8~10厘米,有的可达20厘米以上;菌盖厚约1厘米。菌褶位于菌盖下方,呈放射状片状排列,是孕育孢子,产生担孢子的场所。子实体成熟后,在其担子的担子小梗上弹射出担孢子。孢子为圆柱形或肾形,孢子印白色,经一段时间可出现不明显的淡紫色。菌柄随菌褶后端向下延生。菌柄侧生,白色,短粗,长5~6厘米。凤尾菇适应性强,还表现在对培养原料的选择性强,对栽培方式、场地、菌袋要求不甚严格等方面。目前国内凤尾菇主要是代料栽培。比较普遍采用的原料是稻草、棉籽壳、杂木屑、农作物秸杆、糖渣、酒糟等农副产品及其废料,原料来源广而价廉。凤尾菇的栽培场所和栽培方法多种多样,有的采取室外阳畦、薄膜棚;有的采用室内棚架、地窖山洞、人防工程;有的直接在农作物下套种间作:还有的利用自然温度,采取地上发菌、地下出菇的上下结合式栽培方法。这是它在国内能够得到广泛栽培的直接原因。凤尾菇适应性强,生长快,还表现为抗逆能力强、杂菌污染率低。它不仅可用熟料代料栽培,也可以进行生料代料栽培,而且生料代料栽培成功率很高,因此省工省时、节约燃料。这也是凤尾菇能够得到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此外,凤尾菇还具有生产周期短、生物效率高的特点。它从种到收,短时只需十几天,最长也不过一个月,2~3个月就是一个生产周期。不论按单位面积产量还是按原料干重产鲜菇的生物效率计算,凤尾菇的产量均居食用菌之首。与其它品种平菇比较,在同样原料、同样栽培条件下,不仅生产周期短,而且产量要高20~40%[2]。由于凤尾菇栽培容易,工艺简单,不仅可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而且可以作为城镇居民和农村群众的家庭副业。所以目前已在全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推广。由于它的美味,已成为我国人民所喜爱的一个主栽品种。

参考资料:

[1]吴海英,周红昕,张智超.凤尾菇栽培方法[J].农业与技术,,39(18):74-75.

[2]张其坤,汪学明,雷欣.夏季凤尾菇栽培关键技术[J].四川农业与农机,,(03):36-37.

加工中心张微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凤尾菇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