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TER
“十三五”故事会今天带大家走进另一个直辖市——上海,说一说那里的“菇”事。分三部分,今天,我们聊聊生产规模和生产特点。
上海“菇”事
生产规模
年上海郊区食用菌鲜菇总产量8.3万吨,总产值6.9亿元,与年相比,总产量减少0.8万吨,减少了9.2%,总产值减少0.5万元,减少了6.3%。主要生产菇类有:金针菇、真姬菇、双孢蘑菇、香菇、杏鲍菇、姬菇、鹿茸菇、秀珍菇、大球盖菇、草菇等(见附表)。食用菌生产主要分布在奉贤区、金山区、浦东新区,年三个区鲜菇产量分别为5.7万吨、1.3万吨、0.96万吨,占上海市鲜菇总产量的96.6%。据统计,食用菌生产企业8家、合作社34家,农户户,从业人数共人,生产主体与从业人员数量与年相比略有减少。
本市食用菌生产仍然以工厂化生产为主,年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产量7.05万吨、占全市鲜菇总产量的85.4%,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产值5.68亿元,占全市鲜菇总产值的82%。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6家,合作社4家,主要生产金针菇、真姬菇、双孢蘑菇、鹿茸菇等。金针菇生产面积进一步减小,年产量.5吨,比年产量减少.5吨,减少了20.8%。新增一家合作社工厂化生产杏鲍菇,年产量吨。
年传统方式栽培的菇类主要是姬菇、平菇、香菇、双孢蘑菇、秀珍菇、大球盖菇、草菇等。双孢蘑菇、秀珍菇规模减小,双孢蘑菇受毛竹菇房老化及工厂菇、外地菇的冲击,传统栽培方式产量减少.1吨,比年减少了39.4%;姬菇、平菇、草菇、大球盖菇、香菇的栽培量均有增加,草菇、大球盖菇受稻秸秆补贴*策影响,栽培量明显增加,草菇产量增加.2吨,比年增加了49.1%,大球盖菇产量增加.2吨,比年增加了40.8%。
生产特点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龙头企业,以上海为技术中心,布局全国,探索全球化。
上海食用菌产业经历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雪榕、丰科、光明森源等食用菌工厂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以上海为菌种开发、技术研究的中心,近几年开始在全国其他地区投资建厂。年1月,包括雪榕生物在内的国内5家公司成立了一家定位于菌种研发的合资公司(江苏和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各合资方食用菌菌种和种植技术的交流,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工厂生产食用菌行业的发展。雪榕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当前日产能为吨,其中金针菇吨,作为国内金针菇工厂化龙头企业,自年开始实施全国布局战略,目前已在上海、四川都江堰、吉林长春、山东德州、广东惠州、贵州毕节六大生产基地,同时甘肃临洮、泰国的生产基地也处于在建中。
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在金山区发展迅速。
在金山区形成了由联中为工厂化出菇基地供应双孢蘑菇二次发酵料,农民工厂化菇房出菇生产这一模式,创新了我市双孢蘑菇产业的生产模式。年,上海金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上海明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两家农民合作社的菇房作为现代农民工厂化出菇基地示范点,平均单产达到22kg/m2,极大地提升了双孢蘑菇生产水平。另外,廊下镇正在开工建设的双孢蘑菇工厂化出菇基地有1个,预计明年即可投入使用,已经批准建设的双孢蘑菇工厂化出菇基地1个,明年将开工建设,届时金山区廊下镇及其周边地区将形成以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农民合作社工厂化菇房出菇的蘑菇特色产业园。
目前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正进行三次发酵隧道的建设,新建5条封闭式一次发酵隧道,9条二、三次发酵隧道,预计一周可生产三次发酵培养料吨,12月份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基地的生产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供稿:中国食用菌协会药用真菌委员会、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